市(区)动态
兴化市文旅携手推进非遗保护传承
  • 信息来源:兴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4-10-31 16:31
  • 浏览次数:

近年来,兴化市常态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着力在完善保护机制、丰富展演活动、提升硬件设施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实效。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日前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唯一获评此荣誉的县级市部门。

注重保护传承,完善名录体系。建立四级名录体系,包括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公布兴化市非遗项目名录12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1项,泰州级24项。认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4人,泰州级18人。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和国家、省、市、县级传承人以及乡土人才申报工作。现有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5人、“三带能手”4人、“三带新秀”3人,泰州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9人,兴化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1人。每年开展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传承人培训,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基础素质和工作能力。

加强保育活化,提高社会效益。全面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截至目前,共普查非遗项目线索4103条,普查项目859个。全面了解和掌握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整收集项目的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和综述片。编撰出版《兴化非遗》《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兴化民歌》《兴化垛田农民画校园传习本》等。以兴化文化馆为平台创作非遗短片,浏览转发超10万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传统非遗走近群众生活。

助力产业创新,增强经济效益。通过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文化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对木船、米甜酒、水车等非遗产业和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做大非遗产业的同时,增强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力,推动了非遗人才队伍壮大。如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1127亩,现已有21家企业入驻园区。2023年,开票销售2.5亿,总交易额近7亿元,解决附近村民1200多人就业,2023年兴化市竹泓木船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名单。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景区入选第二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名单,推进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融合文化旅游,建强人才梯队。常年邀请老鸦捕鱼、糖塑、面塑等非遗项目入驻景区表演。开展以茅山庙会、茅山会船、茅山号子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艺术节,开展“沙沟游走灯会”大型实景演出,累计开展传承展示展演300余场,活动参与达360万人次。修订完善《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出台《兴化市非遗乡土人才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将县级传承人纳入到人才队伍,每人每年发放补贴1000元,实现了补贴全覆盖。结合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的需要,与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高校开展常态化合作,每年培养非遗创新设计及推广的专业人才数百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